
我们相信教会是这个世界种种危机的最终出路,也是唯一出路,上帝最终是通过教会使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获得真正的益处。对于一个服侍上帝的人来讲,尤其是对于一个在教会服侍的上帝的仆人来讲,如何才能让一间教会不断增长,则是一个常常使我们为之苦恼的问题。因此,看一下一些成功教会的经验,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。本文是笔者根据马鞍峰教会创建过程,结合中国教会一些现象,进行的一点浅思。
首先,简单介绍一下马鞍峰教会的情况:这间教会位于美国南加州经济快速发展圈,由25岁的华理克牧师夫妇创建于1980年,15年之后,1995年,已从一个家庭发展到每个礼拜1万人聚会。2015年3月21日,其会友已超过2万人,每周超过2.7万人聚会,全球14个堂点,其中一个在我国香港。
无疑,这是一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的教会。接下来,笔者将根据华理克牧师和马鞍峰教会的几个故事,结合这几年来我在国内一些教会所看到的现象,分享建立教会时需要注意的4个问题。
1、教会不应该频换牧者
这一点,是经过多间教会的惨痛经历共同见证的。而马鞍峰教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前提下开始的,这要从华理克牧师读神学开始谈起。出生于1954年的华理克,1979年时还在就读神学时,花了一年的时间研究全美100最大的教会,并从中肯定了这个原则:健康、大型的教会都是由已经在任很久的牧者所领导的;牧者任期久不能保证教会一定增长;但几年换一位牧者却能保证教会一定不增长。
然而,国内许多教会并不知道这一原则;或者是他们明知道这个情况,却或者故意无视,或者无可奈何。笔者认识陕西某县教会的一位牧者,当地教会负责人把该县教会分为几个牧区,这位传道人每年必须换一个牧区。因此,尽管她非常想要牧养教会,但是却在一个地方只能做一年就能完成的工作。如今,她带领一个学习班,每周一组织本区的义工传道人聚会、讲解圣经,培养大家成为牧者,大约30人参加。但是,即使就在一个小小的县,这个学习班也不能跨区域,只能在她当年所在的牧区进行。
华理克牧师说,一间教会频换牧者,就如同一个家庭每隔一年就换一个父亲一样,你能想象小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吗?他们很可能有严重的情绪问题。长期牧养才能建立彼此信任彼此关怀的关系。此外,很多计划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够完成的,许多好的想法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够实现的。因此,华理克牧师在没有建立马鞍峰教会之前,就决定一生只服侍一个地方。
2、委身一个地方做教会,必须尽可能了解那个地方
这个原则也很容易理解,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讲,古人在就告诉我们:“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。”不过,可惜的是,尽管我们明知该去做一些事情,但是往往不去做,因此常常失败,却又不能汲取教训。
介绍一下华理克牧师在开始马鞍峰教会之前所做的另一件事情,1979年夏天,他说他几乎等于住在大学图书馆,研究美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人口统计资料,当时,他还没有确定在马鞍峰开拓教会。后来,当他得到感动要在马鞍峰做教会时,他立刻与当地教会牧者联系,并亲身前往考察10天,与任何能碰到的人说话并做笔记,收集当地地图、介绍小册子,并背下当地主要街道的名称,又带着妻子一起为那里祷告。开始马鞍峰教会之后,他在最初的12个礼拜里,几乎每天挨门逐户访谈,了解当地的经济、文化背景,以及未信者的想法、兴趣和需要。因此,后来他写出吸引当地居民的邀请信,邀请他们参加马鞍峰教会1980年的复活节崇拜,并在当天赢得205个人参加,远远超过他们预期的数字。
这一点,在国内教会表现得更加突出,我们的教会常常只关注自己内部的事工,很少分精力去关心教会周围的人们所在意的是什么。因此,当温州一些教堂的十字架被拆之后,附近的居民才会漠不关心,甚至不少居民认为政府拆的有理,因为教会没有关注非信徒所关注的事情,两者几乎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条平行线。而对于一些初信者,教会牧者也往往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,总想着用《圣经》的原则套在他们身上,常常还不了解初信者遇到的实际情况,就给出“你要爱你的家人”、“去祷告吧”等答案。
当然,笔者并不是说没有准备好就不去做事情,因为按照我们需要准备的东西,我们可能一生也不能准备完全。但是,如果我们已经开始在某个地方做教会,却从未想过了解我们福传对象的背景、兴趣和需要,不知道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,那么我们若失败,就不能找任何理由;我们若成功,也只能说感谢神的恩典,而不能为之后的服侍留下真正值得借鉴的经验。
3、教会增长不能靠“拉羊”
“拉羊”,这是中国教会常用的词语,华理克牧师也曾遇到过类似的苦恼。当马鞍峰教会成立几周后,他就发现邻近地区已经有不少教会,并且都是认真教导圣经的教会。因此,他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,那就是马鞍峰教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。后来,华理克牧师决定,马鞍峰教会不是为了吸引其他教会的基督徒而存在的,而是为了带领未信者归主而建立的。
拉羊的情况在国内非常普遍,最常见的是三自和家庭之间,我曾多次遇到。北京某大教堂每周都会提醒弟兄姐妹,要留意教堂附近小树林里有人拉羊。笔者在大学期间曾去过一间家庭教会,在跟一位教会同工聊天时,他悄悄地却很严肃地告诉说:“我们不去大教堂。”陕西某教堂一位义工曾向笔者诉苦,说她本来在大教堂参与文字事工,期间认识了一个肢体,熟悉后才知他是家庭教会的,对方曾多次要她离开大教堂,让她很难理解,一度信心软弱,甚至差点放弃信仰。
对于这一点,华理克牧师后来得出的答案很简单:基督徒从一个教会转到另一个教会,不是耶稣对大使命的本意。
4、人远比建筑物重要
这也是很简单的很明显的原则,但是我们往往跳不出这个圈子,总想要一个可以直接看见的产业,例如建筑物。华理克牧师说,马鞍峰教会最初15年是没有自己的建筑物的,他们一直“打游击战”,15年间换了79个聚会地点,平均每10个礼拜换一个地方,直到聚会人数增至1万人,他们才建造了自己的教堂。
然而,在国内,我们的教会太喜欢建造大教堂了。就拿笔者一位刚刚毕业的神学生的遭遇为例,他目前在河南一个农村教会牧会,教会只有20多人,而且大多是老年人,但是他被派到那个地方时,从上面领了一个任务,就是2年内要建起一座教堂,预算20万。另外,曾听一位朋友说,四川某个偏僻小镇的教会,想要建一间预算高达1200万教堂,而这间教会原来的教堂不过是一间破旧的平方而已。笔者在南阳某县,亲眼看到他们正在建造一间大教堂,据说建成后能容纳5千人聚会;而在另一个小镇,当地牧者带领信徒建造一座祈祷山,至今已长达5年的时间,教会其他事工几乎完全放下。当然,这些都是好事情,只是到底哪个更重要呢?
华理克牧师认为,“鞋子不应该告诉脚该长多大。”大部分的教堂,建得太早,也太小了。教会若没有建筑物能有多大呢?根据马鞍峰教会的经验,至少可以超过1万人,因为他们每周聚会人数超过1万人时,仍没有自己的建筑物。
小结: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,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,尤其在教会急速发展的过程中。知道了教会容易陷入的某个误区,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再次发生。因此,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,让教会能够健康成长,为主赢得更多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