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华南传教士小传(四)米怜

米怜(William Milne)为英国伦敦会第二位来华宣教士,他是马礼逊的亲密同工,为福音的传播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米怜于1785年生于苏格兰的阿伯丁,他六岁丧父,从小就担负起当家重则。他当过牧羊人、木匠等职业。16岁那年,米怜重生得救,归向基督。1809年,他在圣灵感召下加入伦敦会,申请前往海外宣教。但是,差会负责人看到这个穿着牧羊人衣服,举止粗野,谈吐拙劣的年轻人时,投以轻蔑的目光,感觉这样的人只会羞辱主的名。他们对米怜说:“你去做工人最合适的”。但米怜并不气馁,他说到:“你们如果觉得我没有资格的话,那我去中国我可以作任何的工作”, “我去洗衣服,去烧饭,我来服侍马礼逊博士,让他可以专心地传教,我愿意作任何仆人的工作。”最终负责人被他的真诚所感动,同意他前往中国,帮助马礼逊工作。为了中国事工的开展,伦敦会让米怜接受神学培训,并于1812年按立他为牧师,同年8月米怜完婚后,前往中国。

1813年7月,米怜夫妇抵达澳门,但澳门葡萄牙当局不愿让他在此工作,米怜只好秘密乘船往广州,学中文四个月。马礼逊鼓励米怜要把中文学好,以便日后能一起将《圣经》翻译为中文。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米怜来说,学习中文十分吃力,他回忆说:“一个人想学好中文,必须具有铜的躯体、铁的肺腑、橡树的头、弹簧的手、麻鹰的眼、使徒的心、天使一样的记忆和马土撒拉的寿数!”但他还是靠着主所赐予的能力,加上自己的勤奋,掌握了中文的读写能力。米怜的中文程度非常娴熟。甚至很多人都以为他接受过高等教育,称他为“米怜博士”。但众人的误会最后成了现实,1820年,格拉斯哥大学授予米怜名誉神学博士。

1815年,由于难以在中国立足,米怜只好前往东南亚。他鉴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不容许宣教士公开布道,建立教堂的情况(清政府实行百年禁教,禁止福音传播),于是就想通过文字事工,打开中国的福音之门,他说:“当一个人不能亲身向人传讲福音时,他的责任就是分派最方便的代表(福音书刊)出去。谁能说这些平安使者不会先把主的道路铺直,不会先把一个民族为主预备好?”米怜和马礼逊的同工梁发一起在马六甲开办印刷厂,从事文字宣教工作。他们印刷大量中文《圣经》、布道小册子及福音单张,更出版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》月刊,也同时出版英文刊物。他还根据《圣经》故事编写了中文章回体白话小说《张远两友相论》,此后此书在麻六甲、新加坡、上海、宁波、香港、福州、汉口等地重印多达30次,广为流传。此外,米怜还帮助马礼逊翻译了部分《圣经》经卷。梁发在与米怜同工中,更加明白真理,并于1816年由米怜施洗,日后更成为中国第一位牧师。

马礼逊与米怜一起筹办的马六甲英华书院(Anglo Chinese College)于1818年委任米怜为首任校长。创校之初,学生仅七名。其后梁发、屈昂、马儒翰、何进善(即何福堂,中国基督教史上第二位牧师)、袁德辉(林则徐英文秘书)等,均是该校最早期的校友。此学院不仅为来华宣教士提供学中文的机会,也为当地华侨子弟开创高等中西教育的机会。

1819年,米怜夫人在产下一名男婴不久,就染上热带疾病而过世,并遗下四名年幼子女。虽然米怜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殷勤工作,然长年的繁重工作使米怜积劳成疾,加上沉重的丧妻之痛使其身体每况愈下。1822年6月,米怜在马六甲安息主怀,年仅37岁。

1839年,米怜的儿子美魏茶加入伦敦会,跟随父辈宣教的脚踪,来到神奇的东方古国,传扬基督的救赎洪恩。

今日教会杂志封面

福音小册子《历史钩沉——华南31位来华传教士小传》在线发布,欢迎免费阅读下载。

可按此 在线阅读或下载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