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“礼拜天我不比赛”—— 一位奥运冠军的信仰见证!(他竟然那么爱中国,我被触动了)

1924年7月,第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举行。本届奥运会之前,国际奥委会压缩了赛程,计划在两个星期内完成所有赛事,不再像往届那样,耗去整个夏天。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,礼拜天也安排了比赛。1924年1月,本届奥运会的全部赛程敲定,并寄往各国奥委会。

赛程表到达英国之前,被称为“苏格兰飞人”的埃里克.利迪尔(Eric Liddell,1902年生于中国天津,中文名李爱锐,父母均是在华的苏格兰传教士)正在如火如荼地备战奥运,他在男子100米跑的项目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,如果发挥正常,有望拿下该项目的冠军,英国上下对他寄于了厚望。然而,事情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,那么顺利。利迪尔的教练汤姆.麦可查(Tom McKerchar)拿到赛程表后,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了100米跑的比赛安排,看到结果时,他和整个教练组都被惊呆了,他们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,100米跑的预赛安排在了1924年7月6日,这一天正好是礼拜天。

教练组知道,利迪尔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,虽然他酷爱运动,也酷爱比赛,但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——“礼拜天我不比赛”。

面对奥运会这样四年一次的国际大赛,他是不是还要坚持这个原则呢?教练组有些担心,他们不希望他为了作礼拜而放弃如此重要的比赛。当麦可查委婉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利迪尔后,他不假思索地说:“我要弃权!”看着教练不解的眼神,利迪尔平静地解释道:“上帝告诉摩西十条诫命,其中第四条是:当纪念安息日并守为圣日。如果我参加比赛只是使我或是另外什么人荣耀,我就是不守圣日。如果我忽略了上帝的一条诫命,我就有可能不遵守其他的诫命。我很爱主,不能这样做。”

接来的几个星期里,麦克查和英国主管体育的官员们千方百计地游说组委会,试图说服他们更改100米预赛的时间,可是,英国方面得到的回应只是一个单词——“荒唐”。在这期间,英国全国的报纸不约而同地攻击利迪尔,斥责他为体育界的叛徒。其中一位记者在文章中这样说:“利迪尔拒绝礼拜天跑步是因为想让自己更加出名。”听到诸如此类的非议时,利迪尔非常失望,但他没有因此动摇自己的决心。此间,作为英国奥委会主席的威尔士王子(即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)以国家的名义规劝他,希望他能够在国家和信仰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。然而,利迪尔仍旧坚持自己的决定,不肯更改。最后,教练组和英国奥委会决定利让迪尔参加他并不擅长的200米跑和400米跑,并开始对他进行针对性的训练。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,英国奥运代表团尘埃落定,利迪尔成功入选。然而,在他奔赴巴黎之前,却对比赛没有十足的信心。这时,一节经文给了他极大的安慰:“凡信他的人,必不至于羞愧。”(罗10:11)

1924年7月5日,巴黎奥运会在著名的哥伦布体育场开幕,来自44个国家的3000多名运动员出席这次盛会,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、阵容最强的运动会。7月5日,100米跑的预赛如期进行,而利迪尔一如既往地去了教堂,这是他每个礼拜天的必修课。这一次,他去的是巴黎的苏格兰长老会,并且在教会登台讲道。7月6日,100米跑的决赛展开,利迪尔在看台上观战,当眼睁睁地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金牌落入他人的口袋时,利迪尔依然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,因为他从内心深处知道,他用这种拒绝比赛的方式荣耀了上帝。

7月9日,200米跑决赛,利迪尔竟然以21秒9的成绩获得一枚铜牌,这是苏格兰奥运史上所获得的第一块200米奖牌。这时,英国的报纸立刻改变了对利迪尔的态度,开始对他友好起来。

7月11日,真正的好戏来了!这一天,400米跑的半决赛和决赛将要上演。利迪尔在半决赛中顺利过关,与其他5个人一同闯入决赛。然而,决赛前的利迪尔却已经筋疲力尽。走入比赛场馆之前,一位熟悉的按摩师悄悄地塞给他一张纸条。拿到纸条后,利迪尔没有来得及看,便迅速地往体育馆去了。进入更衣室后,他坐在里面的椅子上,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。这时,他本能地把手伸向上衣口袋,正好摸到了刚刚收到的纸条,打开一看,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:“那亘古真理的书上说:‘尊重我的,我必重看他。’预祝你成功!”其中引用的话来自《撒母耳记上》2章13节,这是利迪尔一直非常喜欢的经文,此刻的他,当然比其他任何时刻更加喜欢这节经文了。他低下头,轻声地说:“感谢上帝!”在分配赛道时,利迪尔被分在外圈第六道,这是一个相当不利的位置,但他最终还是以47秒6的成绩,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,夺取了该项目的金牌。利迪尔的世界纪录一直保持了35年,直到1959年才被改写。

赛后,有记者问他:“你放弃100米的比赛,宁肯参加并不擅长的200米和400米比赛,真的只是因为礼拜天要作礼拜吗?”利迪尔说:“是的,礼拜天去教堂礼拜,是我多年的习惯,更是我一辈子的信仰。如果连信仰都不能坚守,那我将一事无成,更不会在之后的比赛中取得突破!”

奥运会后,他又以优异成绩从爱丁堡大学毕业,可以想象他会是多么抢手的人才,想做什么都行,无论下海还是当明星,或者进一个大公司拿高薪,怎么都能轻轻松松名利双收,可是他却回到了中国,那个正在军阀混战之中贫困落后的国家,去做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学教师。他进入的是天津新学中学(现天津17中),这所教会学校对于所聘用的外籍教师,有一套严格的录用标准。利迪尔先是经过考试,然后写下一份决心书,才被校方录用。随后,利迪尔还必须到中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实习一段时间,再经过最后一次答辩,并详细论述自己的见解和决心,方可登上新学中学的讲台。校方考虑到所有英籍教师中文水平不高,所以,利迪尔还必须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一年中文。

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军将在中国的外国人1500人关进了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,利迪尔名列其中。即便是在集中营里,利迪尔也永远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,孩子们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,亲切地称他“埃里克叔叔”,年纪大的,则将他视为一位可靠的朋友、绝对可以信赖的人。在集中营里,利迪尔凭着记忆自编了化学课本,教集中营里的孩子们化学课程。

兰格登古凯,美国人,他所写的《山东集中营内》一书中,对利迪尔做过如下描述:“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,走过娱乐室时,经常看见埃里克·利迪尔俯身在棋盘和船模型旁工作,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。他总是全神贯注,又兴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。他已经四十几岁,但身体仍然轻巧、柔软,步履灵活自如,不过最重要的是,他那时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,他的热心和魅力,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。”

后来,日本提出用集中营关押的侨民与英美等国交换战俘,于是英国方面就将利迪尔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换名单之中,据说是丘吉尔亲自将利迪尔排在了第一个,但利迪尔把逃出苦海的机会让给了别人,主动选择留在集中营。那时,他已经得了脑瘤,在集中营这样的生活医疗条件之下必死无疑。1945年2月,离抗战胜利还剩下半年的时候,利迪尔死在了集中营里,年仅43岁。上帝接他回到了天家,相信他必定能蒙上帝的喜悦,是上帝忠心而良善的仆人。

1988年,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坊,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·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。纪念碑由产自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,镌刻有中英文碑文,正面是:“他们应可振翅高飞,为展翼的雄鹰;他们应可竞跑向前,永远不言疲劳。”我想,这应当是出自圣经以赛亚书40章31节:“但那等候耶和华的,必从新得力。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,他们奔跑却不困倦,行走却不疲乏。”背后则记载了利迪尔辉煌而短暂的一生。1990年,为了纪念这个了不起的人物,一位出生于苏格兰、后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,倡导并建立了埃里克·利迪尔基金会。

这就是一位信仰造就的英雄——利迪尔,他爱中国,甚至死在中国,他在中国没有得到什么,却献出了生命。


2011年7月5日摄于山东潍坊乐道院的埃里克·利迪尔墓地纪念碑。

来源:朱小春牧师的博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