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传统文化中,保罗关于婚姻的教导当然是非常奇特的。但是,在今天的社会中,他的话可能同样令人难以接受。
有一种常见的情况:你有一位异性朋友,你们有许多共同点。你信任对方有智慧,发现自己可以向对方敞开心扉,分享私密的想法,也不用担心什么。对方很理解你,并且耐心听你讲话,给你很好的建议。但这个人对你没有男女之间的那种性吸引力。也许对方没有你喜欢的身材。你觉得完全没有那种激动感。然后,你遇到另一个人,对方非常吸引你。这个人有你所青睐的外表和社会地位,而且对方对你也很有好感。于是你们开始约会,在一起很开心,越来越亲密。但是,如果你对自己诚实,就会承认,从当朋友的角度,后者根本比不上前者,而且这种状况不太可能改变。这下难办了。你的配偶需要成为你最好的朋友,或正在发展成为你最好的朋友,否则你就不会拥有一个坚固美满的婚姻,就是经得起风吹雨打、让你们双方因彼此而变得更好的那种婚姻。
我不是说你应该专找没感觉的人结婚。但圣经确实表明,你和配偶的关系必须超过你最亲密的朋友,不能连朋友都不如。男人找配偶注重容貌,女人找配偶注重财富,我们都知道这种刻板印象并非毫无道理。但是,如果你专为这些东西结婚,完全不顾情谊,那你不仅注定失败——财富可能减少,容貌可能衰老——而且注定孤独。因为亚当在伊甸园里需要的,不仅是性伴侣,而且是朋友,是骨中之骨,肉中之肉。
如果单身者接受这个原则,他们找对象的方式就会彻底改变。现在典型的做法是,走进一个房间,里面站着许多异性,身上标着号码,然后开始扫描,不是看情谊,而是看外貌和财富。比如说,十个里面有三个外貌好看,下一步则是找这三个谈话,看看对方是否对你有兴趣。如果有一个愿意和你约会,你就恋爱了。或许你会发现,这个人也可以当朋友。问题是,很多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,早就被你排除在外,因为他们太高或太矮,太胖或太瘦。
我们找结婚对象首先是找性伴侣(或供应者),如果还能作朋友,那是锦上添花——这就是当代人的求偶思路。但我们应当反其道而行。首先要寻求友谊。要找一个比你更了解你的人,一个能使你变得更好的人,然后再看这种友谊能否发展成为爱情和婚姻。
所以,很多人刚开始约会就搞错了方向,等结婚以后,婚姻生活变得既没有滋味,也没有盼望。
“婚姻始于友谊”,这个原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。如果你把配偶首先当作性伴侣或财务伙伴,你就会发现,你需要到婚姻以外去追求真正的心灵契合。这样一来,孩子、父母、职业、政治或社会活动、嗜好或朋友圈子——这些东西中的一个或几个——就会抓住你的心思,带给你快乐和人生意义,并且榨取你的情感,让你的婚姻显得干瘪无味。如果你的配偶觉察自己不是你人生的首位,你的婚姻就会走向死亡。你的配偶不能只是你的性伴侣和提款机,还得作你最好的朋友,只有这样,婚姻才可能成为你最重要、最幸福的人际关系。
在《以弗所书》5章,保罗引用《创世记》2:24的经文——人结婚的时候,“要离开父母,和妻子连合。”西方人读到这个命令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,但其实这句话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。古代文化非常强调孝道,强调父母和子女的关系。孝敬父母、达到父母的期望,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。哪怕到了今天,在那些比较传统的文化中,父母和祖父母在家庭里仍然享有很高的权威,而儿女的责任就是孝敬父母,首先满足父母的要求。这种尊重当然不无道理。应当承认,你在成家立业之前,对你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——不论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——就是你和父母的关系。没有他们,你就不能存活,更何况绝大多数父母都为孩子作出巨大的牺牲。
然而,就在这种父权文化中,对于“父母是天”的社会现实,神说:“我没有在伊甸园安置父母和孩子,我安置的是丈夫和妻子。你是和配偶结合,夫妻关系必须高于其他一切关系,包括与父母的关系。配偶和婚姻必须在你生活中居首位。”
你的婚姻必须成为对你最重要的东西,胜过其他一切。你的配偶应当从你那儿得到最多的爱、关注、殷勤和委身,其他人都不能超乎其上。尽管人与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,但神让人离开父母,去打造一种全新的合一,这种新关系必须成为人生当中更重要、更强大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