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50不交钱、60不交言、70不留宿、80不留饭,都有什么道理


在古代,50岁是一个人迈入老年的分水岭,正如杜甫诗句《望春》中的诗句: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所言。意思是说,人老了,头发变白变疏了,就连簪子也插不上了。于是,多有老人因身体机能衰退、精神恍惚而感到生活力不从心,常常感叹自嘲:“人老了,不中用了!”


但是,聪明智慧的老百姓却从中总结出了一套应对老人的经验俗语:“50不交钱,60不交言,70不留宿,80不留饭,90不留坐。”究竟有些什么说法呢?


孔老夫子的《论语·为政》:子曰:"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"

这些话多数都是相通的,尤其是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:"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"。之所以会说这句话,完全是因为,年龄大的人,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历经的风雨。自然比年轻人知道的多,遇见的也多。

50不交钱

从字面上的意思上看的话,大家很有可能会误解,50不交钱,这里面的交钱自然不是上交的意思,而是交往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人到了50岁的时候,就不要和他谈钱的事情了。古时候的人,他们的平均寿命,并不如现在。现在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。

可在古代的时候,50岁的年纪已经可以说是长寿了。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当今社会,自然是天壤之别。古时候,人若到了50岁的时候,不论是精力还是体力,都比不上年轻人。所以这句话在古时候,和50岁的人,一般都不会再谈钱的事情了。说多了伤感情,毕竟人到了50岁,基本只能靠子女赡养,或者是务农。但当今这个社会来说的话,50岁的年纪,正值壮年,所以他们不担心50岁用不用交钱,因为50岁的人,也可能每天大把大把的花钱。需要辩证的看待。


60不交言

在古代,60岁也被称为“杖乡之年”,意思是说,到了这个年龄段,就可以拄着拐杖在乡邑里“走东家,串西家”散散步了。

但是,在走门串户的闲聊过程中,老人因为年龄大的缘故,可能会非常唠叨,有时说话颠三倒四,口上就像没有把门似的,自然就容易出现言多必失的现象。


古语云:“人闲是非多,百忙解千愁。”意思是说,越是闲人多的地方,是非越多,而人忙碌的地方,相对是非较少。


所以,一般不要跟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说一些类似“保密性质”的内容,以防老人一不小心说漏了嘴,惹来是非口角。


70不留宿

人过了70,也大都是过了古稀之年了。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称为老人了,毕竟岁数到这里了。可是70不留宿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年过70的人是不轻易住到别人家的。自己的父母不涵盖其中。因为年龄大的人,很容易磕着碰着,这对于主家来说,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安的心理。于是各自不好看,不如自己更明事理一些。

其实个人感觉这个事情,也应该辩证的看到。并不是说年过七十的不能留宿在别人家,毕竟老年人的作息时间,以及生活习惯,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冲突,毕竟保重身体才是第一位的。

80不留饭

在古代,80岁和90岁被称为“耄耋之年”,意思就是年纪很大的老人,而这个年龄段的老人饭量大都非常小,可能会有许多的忌口,身体机能还衰退较大,既不能大量运动,又不能长时间久坐。


那么,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会出现什么问题呢?


正所谓:“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。”饮食上,不清楚老人有没有忌口,万一吃出个问题来,那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。但是,自家人就非常清楚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忌口了。


所以,并不是不给老人吃饭,而是担心老人吃出问题来。



结语:

所以说,人生在世,也要懂得知足常乐。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,父母也是一样。他们也在一点点变老,作为子女的更应该照顾周到。虽然俗语说的"50不交钱、60不交言、70不留宿、80不留饭",就个人而言,善待老人,多陪陪老人才是最重要的。

你若喜欢,别忘了点个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