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“宁为千家立千坟,不为人家安一门”啥意思?为啥不能安“门”?
导语: 中国人的生活总会和传统以及传承联系在一起,人们嘴里常说着“落叶归根”,心里念叨的也是“月是故乡明”,可故乡究竟是什么呢?是村口的大槐树,也是村边的小溪流,更是家里的祖先和坟茔祖地,这些是传承的根本所在,所以那个祖坟所在的地方,就是你最想念的地方,古人说“宁为千家立千坟,不为人家安一门”,为何能够立坟却不安门呢?
立千家“坟”
现代人的认识里面,大家每当清明的时候,都会回乡祭祖,那就是大家所认知到的坟地,其实在古代的时候,普通人连上坟的机会都没有, 古人说“庶民不封不树”,只有那些达官显贵的人家,才有资格立高大的坟冢,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。
古人也常说“积阴德”,这修坟地对于一个家族来说,那是天大的事情,人们讲究“视死如视生”,活着的时候是怎么样,死了以后也应该是怎么样的,因此对于修坟地的事情是非常重视的,从皇帝到贵族,墓葬都修的高大雄壮。
古人的生活里是“士农工商”的等级划分非常的严格,有着“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民”的讲究,而坟地则是代表贵族身份的一个象征,普通百姓家的都只是墓而已; 修建一个大型的坟地少则一年半载,多则像秦始皇一样修建几十年,如果是真的有本领的匠人,一定会被这些达官显贵或者帝王征召的,或许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
《左传》里记载“是能读三坟,五典,八索,九丘”, “坟”字还有典籍的意思,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桃李满天下,也真的是圣人一般的存在。
很多人说孔子的思想过于封建,其实只是看到了孔子说的一些话,时代本就是会变化的, 孔子的思想也会与时俱进,不然人家也不会说“三人行必有吾师”,就是告诉大家,在学习的时候,不应该固步自封,而且孔子一生提倡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,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?传道授业解惑的人,值得尊敬。
后世的人都记住了八股和科举,却忘了孔子说得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”,多了沽名钓誉的人,少了求真务实的才子,嘴里却喊着孔子误国;当然了, 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这是一条铁律,即使没有科举考试,学习知识依旧是非常重要的,能够将知识传进千家万户,这是更大的一桩功德,人们才会说“宁为千家立千坟”。
不安一“门”
古代的大族之家,一般都有自己的传承,像“五姓七望”这样的家族能够屹立几百年依旧繁盛,肯定有自己的家学渊源,是极为深刻的学问传承, 人们常说“君子之泽五世而斩”,而这样的大家族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,肯定是以学识和能力来传家的,不然早就三代而亡了,哪有那些高门大户的传说。
《左传》里说“晋政多门,贰偷之不暇,何暇讨”,这里的门是家族的一支的意思,在红楼梦里的探春说“ 大族之家,从外面打来一时是打不死的,只有先从里面杀起,才会真的一败涂地”,古往今来多少家国的灭亡,都是因为内乱而导致的。
许多人疑惑大明是如何被满清给灭亡的,其实翻看那段历史,就会发现,内部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,牵制了太多的明军力量,才导致了最后灭亡,而 大明实亡于李自成后,只是被满清给摘了现成的桃子,只能说李自成扶不起来罢了。
为别人安“门”是给人家引来内乱,这是取祸之道,和古人推崇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几乎是背道而驰,这样的事情除了那些阴谋家,或者敌国之人,是不会有人愿意做的,毕竟大多数人追求的是“为万世开太平,为生民立命”。
结语
在大家的思想里面,能够为家族的繁荣带来安定和荣耀的,都是大家所提倡的,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家的生活是美好的啊!那些为自己家带来不安定的因素,自然是大家所厌恶和鄙夷的,生活的美好在于向前奔跑,而不是互相拆台。
想要拼搏成功还是非常不易的,通过自己的双手以及智慧获得美好的未来,虽然困难,也不是不能成功,但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美好生活,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