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坟前生洞子孙穷,坟后三物变富人”并非迷信之言,老话另有道理
导语:生老病死,世事无常,人无法与自然的规律抗衡,等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刻,即使心中有再多的悔恨不舍,也终究会化为往昔的尘烟。而作为子女后代,对于家中的老人的离世,虽然天人相隔,悲痛不已,但也会尽心尽力地为其操办后事,以表孝意与尊敬。
古时候人们就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这样对于逝者方得其所,家人也会觉得心安。 这土葬在华夏由来已久,早在半坡文明时就有这样的风俗习惯,后来代代传承,《周礼》更是规定 “众生必死,死必归土”,这厚葬亲人才是孝举的表现。
但是在厚葬之后,也要注意这家中祖坟的打理,老祖宗就曾告诫到 “坟前生洞子孙穷,坟后三物变富人”,这祖坟为何会与家业的财富有关联呢?这样看似没有根据的话,其实并非迷信之言,而是古人的生活智慧所得。
坟前生洞子孙穷
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,不论是清明、还是中元节和端午节,游走远乡的后代也定会和家人团聚,回到家乡的祖坟前祭祖。但是如果发现坟前出现了洞,且长久不修缮,那乃是大不孝之举,这子孙后代在这样家风的影响之下,也会难以成事。
坟前生洞多半是由于动物的出没和泥土的塌陷,若是子孙后代视而不见,任由这洞不断扩大,那定会使坟地内部腐烂不堪,甚至被荒废,这某种程度上也表明 家中的人已经远走,人丁不旺。若是家人还留在家乡,但这种重要的祖坟之地却是如此凄凉的景象, 那则说明这一家人没有礼数,不懂得打理家业,乃是不上进的表现。
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有言“百种弊病,皆生于懒”,在这社会上谋事,即使天资愚笨,但勤能补拙,笨小孩也能有所作为。 即使是家缠万贯的鼎盛之家,若是有顽劣懒惰的败家子,那不出三代,家业都会被亏空,前人的心血也将会付诸东流。
为人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,最主要的就是言传身教,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感染孩子,若是自身十分注重孝道,打理坟地尊敬祖先, 那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,也自会懂得“孝与勤”的含义,百种善心善举也会由此开化而来。
坟后三物变富人
与这前半句相反,在古人的看来,如果坟后出现了这三物,那对于家业来说乃是富贵之意。第一物乃是“松树”,松树木质坚固,生命可延续千年之久, 所以在老百姓的眼中这是“长寿”的象征,在祝贺长者的时候,人们也常会说道 “寿比南山不老松”。如果坟后生长出了松树,那人们也会受此激发, 更加乐观地面对余生,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,也是家业的福气!
其次这第二物是“灵芝”,古时候这灵芝就是非常名贵罕见的药材,能够保护肝脏,稳固人的正气。 若是出现在自家坟地,那摘取食用,会使家人强身健体,拿来贩卖也可以添补家用,所以这样价值不菲的宝物对于家业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。
最后这第三物是“柳树”,这柳树虽然在街边很常见,但是其成活也是需要非常适宜的环境,如果家中的祖坟后柳树成荫,那则代表着这坟地的位置风调雨顺,是一块宝地。 其次这柳树谐音同“留”,代表着后人对逝去亲人的一份思念。
这样的三物因为其独特的寓意、谐音与价值,被古人赋予了特殊的寓意,寄托了家庭兴旺的念想。 但这只是一份心灵的安慰,不可盲目的去遵从,这社会上成事在人,求得真正的富贵还需要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去付出,这样才能从点滴之中改变生活的境遇。
小结
古人所流传的这句俗语,与华夏民族的丧葬文化紧密相连,是古人千百年的生活经验所得。对于家中的坟地,后人自然要放在心上,注意打理,营造生机的景象, 不然衰败不堪,不仅对先人不敬,是不孝的表现,长久下去人也会受其影响,变得难以成事。
这样的古代民风民俗,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慢慢地消散,对于这些道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领悟其中的智慧,让生活更加顺心顺意。